手机:13810305587
电 话:010--5835 2966
传真:010--5835 2955
邮箱:2853770788@qq.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8号大成国际中心B2座8层
《朗读者》总导演:相信观众,不投机取巧,肯下“笨功夫”
5/4/2017 9:38:06 AM来源:希望国际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03日 09:35 |
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综艺混战中,不论是综N代还是全新节目,都很难轻易激发受众的观看热情,综艺市场疲态初现。最大的惊喜莫过文化类综艺的异军突起。
不跟娱乐之风,却追随者众,董卿转型之作《朗读者》成为了文化类综艺的排头兵、领头羊。关于其成功秘笈的深入探讨,解读角度甚多且各有侧重,或制作模式或情怀表达或成事之道,但归结起来就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朗读者》制作人董卿
情怀表达:坚守初心,重构被稀释的仪式感
一如观众看到和感受到的那样,《朗读者》就是要把值得关注的文字和打动人心的情感相结合,干净纯粹地传递珍贵的思想和动人的故事,这既是节目制作人董卿的初衷,更是其从业20多年的职业坚守。“她非常执着地坚守自己想要的东西,很纯粹很简单。”
从创意伊始到节目录制完毕,董卿一直忐忑,战战兢兢,事无巨细全程参与,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据节目总导演田梅回忆:“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董卿收到父母发来的微信,感叹她把这么好的节目做出来不容易,我记得董卿瞬间泪流满面,这样的真情流露也释放了她内心的压力。”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嘉宾有自己的表达想法与坚持,节目组也有希望传递的情感需求。为了充分挖掘嘉宾背后故事与节目调性的匹配度,董卿要求团队对嘉宾进行详实的前期采访,或面对面,或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每次短则1小时长则4小时。
而董卿与嘉宾面对面简约而坦诚的沟通环节,阐明了朗读者背后的情感故事,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于董卿而言,采访是技术活儿也是艺术活儿,尤其是要讲述最真挚的故事、表达心底的情感。
在节目中,有的嘉宾直面在场观众,有的嘉宾受邀进入相对私密的访谈室。对于这种沟通空间上的差别,也深埋着董卿及节目组的良苦用心。因为在开放宽广的空间和相对封闭的空间,人的谈话状态是不同的,将直戳人心的感人故事放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就是想让嘉宾放松与放心,把故事以最原始的状态呈现给观众。
主题词是凝聚起每期节目中多个故事的关键。自《朗读者》筹备之初就确定下来,在实践时备受考验,因为要想找到符合主题词的嘉宾和他们的故事相勾连并非易事。董卿及团队始终坚持保留,精益求精,将主题词当作文学创作的母题,使其真正成为每期节目的内核和灵魂。
直击心灵的故事和饱含感情的朗读,摒弃矫揉造作的表演,这就是“高而不冷”的《朗读者》,这也是董卿领衔的节目主创所想要传达的节目总基调。
看过《朗读者》的观众常常被嘉宾的真情流露而感动不已甚至泪流满面。
诚然,简单的煽情本身是毫无价值的,现在社会上的确有一些眼泪被稀释了,变得没有价值,使观众在看到真挚的发自内心的眼泪时也会产生犹豫,但事实证明《朗读者》自带特殊魔力,让观众自然体味到人生旅程中至真至性的美好确实存在着。
正如刘欣所言:“我们就是要再一次挖掘和呈现这些美好,通过朗读重新建构起仪式感,让观众看到并感受到。”
溢出效应:品质精良与市场稀缺,要坚信观众的审美
《朗读者》的惊喜源自于精细,这份细致则离不开董卿及团队的坚持,她反复跟团队强调,“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欣赏能力”。节目播出之后,即刻掀起阵阵好评,许多人自发成为节目的忠实粉丝,良好的“自来水”效应推动了节目的深层传播,这或许就是精品在稀缺性市场上的魅力。
目前节目播出过半,已经产生了极大社会影响力,制作者深感欣慰,压力也与日俱增,“因为关注的人多,所有的环节都必须更为谨慎,这种压力对于制作团队的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巨大的,尤其是董卿。”田梅坦言。
这一次,董卿不单是主持人,而且是制作人,所有的东西都需要由她拍板,但她始终表现得很审慎。田梅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主创集体看完第一期节目后,董卿立即开了一个总结会,相比于喜悦,大家更为审慎和小心翼翼。”
相当多观众在看完《朗读者》后重拾朗读,这种自发的跟随行为,是一档节目的溢出效应,而在节目与观众之间架起真正桥梁的是“朗读亭”。目前,全国范围内有七个城市设置了“朗读亭”。
《朗读者》总导演刘欣
在刘欣看来,这一设置是最能代表这个团队操作、判断和实践能力的,尽管这只是策划会上头脑风暴的产物,但提出伊始就让制作人董卿感到兴奋,一经落地便受到观众追捧。田梅补充道:“朗读亭一定会继续延伸下去,怎么做更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是我们正在考虑的重点。”
更深层看,《朗读者》的桥梁作用同样生发在观众与央视之间,很难想象在激烈残酷的综艺市场竞争中,有平台愿意拿出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做这样一档开创性的综艺节目。难怪董卿会说:“这事儿只能央视来做!”
时间改变了观众,也让部分节目失去了吸引力而走向消退。但《朗读者》与央视平台之间达到了一种绝佳的默契,并实现了互相成就。
成事之道:聪明人肯下“笨功夫”,使命感、勇气和坚持最可贵
去年3月,董卿邀请刘欣、田梅共同操刀节目,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无法拒绝,自此开始了“早十晚十”的工作节奏,到正式录影前演变成“早十夜三”。从萌芽到面世,《朗读者》毫无疑问是一群电视节目专业制作人“工匠精神”指引下凝结的心血。
正如刘欣总结的那样:“这件事儿能成,就在聪明人肯下‘笨功夫’。不单《朗读者》,任何事情也如此,功夫必须下到。”
节目一经播出好评如潮,让《朗读者》制作团队倍感欣慰,但是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没有人知道它的命运到底如何。田梅不无感慨,“其实大家对文化类节目的播出效果没有底,导演组当时也很忐忑,于是在制作中如履薄冰、兢兢业业,最终成事。”
《朗读者》总导演田梅
如此看来,《朗读者》的成功更多的是必然性,当然这份必然中不乏机缘。对于机缘,也可以理解为“稀缺性”。综艺市场对多元、多层次内容的需求是永恒的,但在娱乐和泛娱乐甚嚣尘上的现实下,高品质有内涵的文化类综艺对于市场、观众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恰是这份珍贵让人们倍加珍惜,使《朗读者》备受肯定。
其必然性也不难理解,《朗读者》主创已经在央视舞台上历练多年,深谙观众的需要和舞台应该传递什么。扎根电视节目创作二十多年,使命感责任感更重,情怀和坚守更明晰,职业背景和对舞台的热爱与理解,他们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田梅总导演表示:虽然我们是一档现象级节目,但其实相比市场上的其他现象级节目我们的制作成本可能只是他们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制作成本低,仍然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呢?因为我们给观众呈现了最美的舞美,最美的灯光,我们用最美的舞台呈现方式进行表达。很多嘉宾接受我们节目的邀请并不是因为我们能付得起费用,而是因为我们和嘉宾都想在这个舞台上传承一种文化,传递一种思想和情感。
可以说,《朗读者》的成功发自于制作团队的使命感和难能可贵的坚持,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做一事便要尽全力的决心。“不被众说纷纭扰乱,坚持初心这个听起来很容易,落实到做就是考验,过程中不能想太多,又不能不想,但一天天、一件件下决心完成,也就成了。”刘欣说。